主要內容

2024 理論香港廣東話研討會:崩口人忌崩口碗 Theory Hong Kong: Speaking the Unspeakable

20241213

理論香港廣東話研討會2024:崩口人忌崩口碗
Theory Hong Kong 2024: Speaking the Unspeakable

 

2024年12月13-14日, 10am
香港大學百週年紀念校園CPD-3.28
(附設網上直播)

 

會議手冊
https://shorturl.at/zk3BS

 

講者 (按報告發表次序)

  • 劉擇明 香港教育大學語言學及現代語言系助理教授
  • 李展鵬 香港教育大學文學與文化學系講師
  • 鄭中邦 香港文學研究者
  • 梁卓祺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博士生
  • Tommy C. K. Tong 香港大學人文社會研究所及浸會大學歷史系研究助理
  • 王晉熙 《粵語忌諱現象的語言學研究》作者
  • 高俊傑 香港浸會大學國際學院傳理學部助理講師
  • 譚家浚 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生
  • 蔡思行 香港中文大學大學通識學部通識中國課程講師
  • 別學優 卑詩大學亞洲研究系博士生
  • 黎國威 香港大學附屬學院講師
  • 梁明暉 香港大學香港研究講師

 

「崩口人忌崩口碗」一語非常弔詭:提醒大家非禮勿言,同時指出他人失禮之處,喺笑而不語中鞏固崩口嘅存在。點解「真相」硬係「唔方便」?「講呢啲?!」係咪為咗掩人耳目,係咪對現狀掩耳盜鈴?

 

第二屆「理論香港」繼續從理論進路,審視在言語、生活日常、意識形態的縫隙之中,介乎看不/得見、說不/得出的狀態及情境。透過對身份認同、世界觀、知識論的觀察,反思在生產知識、(權力)關係及邏輯過程中被忽略(或被過度放大)的事物、觀點及位置。「崩口」可以係有意識的顧忌,亦可以是無意識的盲點,可以出現在個人層面(例如衝口而出的佛洛伊德式「失言」),亦可以潛在於集體意識裡(例如馬克思指出無產階級支撑十九世紀歐洲工業生產但同時被社會排除在內)。理論香港2024嘅專題報告按四種崩口碗組成:以不 / 言說作為實踐建構現實嘅「唔講唔知」、表演自我設限嚟揭示意識形態嘅「欲語還休」、從時軸橫向檢視概念嘅延伸與更新嘅「講開又講」同埋明知故問、專講呢啲嘅「好講唔講」。

 

今屆研討會期望透過「崩口」狀況窺探知識與認知的多重關係,以及心態、意識形態及邏輯思考的複雜交錯 ,挑戰連接個人或群體的盲點及忌諱,在進行批判的過程對他人及自身的盲點也有所認知,務求在學術生產的過程中保持自覺。拉康(Jacque Lacan)謂語言形塑想法,意識就在言說之中形成。如果日常用語被視作無法生產知識,學術自覺亦無從生起,過程中雖無崩口之痛,但所說的也可能是不痛不癢。古奇(Ngũgĩ wa Thiong'o)批判殖民主義強置外語為知識生產語言,割裂日常生活與思考想像,造成文化殖民異化(colonial alienation),而廣東話可能係香港學術生產異化嘅最大崩口。理論香港2024繼續練習以廣東話思考和言說,重建日常與學術的有機連繫,知識生產嘅崩口之痛及自由思考嘅痛快,我哋全部都要。 無謂顧左右而言他,「理論香港2024:崩口人忌崩口碗」誠邀各位一齊發掘意識嘅盲點,建構可能嘅現實。

 

會議直播Zoom 連結https://hku.zoom.us/j/97329665831
會議ID: 973 2966 5831

 

What is unspeakable is, more often than not, what we already know but do not want to confront. Thus the truth is always inconvenient, and the pursuit of justice is replaced by the embrace of political correctness. More deep-seated and problematic than state censorship is perhaps self-censorship, which occurs in disparate forms such as embarrassment, self-distraction, avoidance, self-effacement etc. that bar us from addressing the elephant in the room. Theory Hong Kong 2024 aims to unveil the critical issues in Hong Kong Studies that have been dis-appeared (Abbas) or have no place in the colonial matrix of knowledge (Mignolo), and examine the challenge and possibilities of knowledge production in the contemporary world through the study of Hong Kong.